欢迎光临溧阳市中国丧葬服务网
详情描述
古人笔下的银杏有多美?从诗词中感受这种植物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一、 叶形之美:鸭脚、折扇的生动比喻

银杏叶那独特的扇形结构,是古人最直观的审美对象。他们用生活中最熟悉的物品来比拟:

“鸭脚”之喻:

  • 欧阳修《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这是最早将银杏叶比作“鸭脚”的名句之一,形象生动,点明了其产地和珍贵。
  • 梅尧臣《鸭脚子》: “魏帝昧远图,于吴求斗鸭… 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 同样以“鸭脚”为名,并道出了种植之不易。
  • 杨万里《银杏》: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这里不仅用了“鸭脚”,还将其与另一种水生植物“鸡头”(芡实)对比,更显其叶形之独特。

“折扇”之喻:

  •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词中虽未直接言扇,但“风韵雍容”、“玉骨冰肌”的描绘,结合其扇形叶的特点,常让人联想到精美的折扇。后人更常以“折扇”喻其叶。
  • 王维《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虽然诗中“文杏”指代建筑,但“文杏”之名常与银杏(白果)的古称相关联,其叶形之美也暗含在“裁为梁”的意象中。

二、 色彩之魅:金蝶、玉树、黄金叶的璀璨

银杏最震撼人心的美,莫过于深秋那一树金黄。古人对这耀眼的色彩赞叹不已:

“金蝶”之舞:

  • 张无尽《咏银杏》: “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城中朱门翰林宅,清风明月吹帘笙。玉纤雪腕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 虽未直接写秋色,但“烂银壳破玻璃明”已显其果实光泽。而秋日落叶常被后人比作漫天飞舞的金色蝴蝶,这种意象在诗词中虽少直接对应,但意境相通。
  • 秋日落叶的普遍意象: 许多描绘深秋落叶的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当这“落木”是银杏时,那金黄的叶片飘落,便自然成了“金蝶纷飞”的绝美景象。

“玉树”/“黄金树”之辉:

  • 苏东坡《银杏》片段: “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此诗具体出处待考,但流传甚广,意境贴切) “一树擎天”写出了银杏的挺拔,“圈圈点点文章”既可能指其叶脉纹理,也可能指其累累果实,而满树金黄在秋日清秀山水中,不正是一株璀璨的“玉树”或“黄金树”吗?
  • 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诗中“平仲”即银杏的古称之一。“芳春平仲绿”点出了春天银杏新叶的嫩绿之美,与秋日的金黄形成对比。

三、 长寿之姿:公孙树、千年影的时空感

银杏树寿命极长,可达数千年。古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赋予其深沉的历史感和永恒意味:

“公孙树”之名:

  • 民间俗称“公孙树”,意指“公公种树,孙子得果”,形象地道出了其生长缓慢、结果期长的特点。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时间的绵长感。

“千年”意象:

  • 郭璞(传)《银杏》: “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化作人间雨。” (此诗常与王维诗混淆,内容相似) 栋梁之材,本身就暗示着树木的古老与坚实。
  • 古树常与古迹相伴: 许多诗词描绘寺庙、古观、名园中的银杏,如潭州(长沙)的杜甫江阁旁、古寺庭院中,常有千年银杏。诗人睹树思古,油然而生沧桑之感。如杜甫在潭州(长沙)见到古银杏,联想到屈原、贾谊等楚地先贤,感叹“物性固难夺,菁华岂易餐?”(《古银杏行》之意境,非原句)。
  • 苏轼《三槐堂铭》(虽非专写银杏,但意境相通): “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古树常被视为德行、家运长久不衰的象征。银杏作为长寿树,自然承载着这种对恒久、坚韧的赞美。

四、 果实之趣:鸭脚、圣果的实用与象征

银杏的种子(白果)也是古人吟咏的对象:

“鸭脚”/“白果”之名: 如前所述,欧阳修、梅尧臣等诗中已点明其珍贵(“银杏贵中州”、“种树三十年”)。 “圣果”之誉: 因其可食用和药用价值,古人尊其为“圣果”。 滋味与寓意:
  • 梅尧臣《鸭脚子》: “魏帝昧远图,于吴求斗鸭… 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 点出种植不易,果实珍贵。
  • 杨万里《银杏》: “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 精准地描述了烤白果的独特风味——微苦回甘,韵味悠长。这种“先苦后甘”的滋味,也常被文人引申为人生哲理或清雅脱俗的品格象征。
  • 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以双银杏果比喻恩爱夫妻(如同并蒂莲、连理枝),取其成双成对、果实饱满之意,象征情感的圆满与忠贞。

五、 文化意蕴:跨越时空的象征

银杏在诗词中不仅仅是自然物象,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坚韧与永恒: 其长寿、耐寒暑、抗病虫害的特性,成为坚韧不拔、历久弥新的象征。经历风霜雷电,依然枝繁叶茂,正如苏轼所赞“一树擎天”。 高洁与典雅: 其树干通直,树冠端庄,秋叶金黄璀璨而不妖艳,被喻为“玉骨冰肌”(李清照词意境),象征着高洁、典雅、不流于俗的品格。 祥瑞与传承: “公孙树”之名蕴含世代传承之意。常植于寺庙、书院、祠堂,被视为祥瑞之树,守护一方文脉与香火。其果实累累,也寓意子孙繁盛、福泽绵长。 秋思与时光: 那一树惊心动魄的金黄,是秋天最鲜明的信号。它引发文人的时光流逝之叹、羁旅思乡之情、人生际遇之感。落叶纷飞,既是壮美的谢幕,也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哲思。

总结:穿越千年的金色诗行

从欧阳修、梅尧臣笔下的“鸭脚”初识,到杨万里细品其“小苦微甘”的滋味;从李清照以“玉骨冰肌”喻其高洁,到苏轼赞其“一树擎天”的雄姿;从王维、郭璞诗中作为栋梁的期许,到古寺庭院中静观千年的沧桑…… 银杏之美,在古人笔下是立体的、深厚的。

它美在——鸭蹼般的叶,金蝶般的舞; 它美在——春之嫩绿,秋之灼金; 它美在寿——公孙之树,千年之影; 它美在——圣果之珍,苦甘之韵; 它更美在——承载着坚韧、永恒、高洁、祥瑞、文脉传承,以及对时光与生命的深沉感悟。

一树银杏,半部秋史,满地金黄,皆是诗行。 它穿越千年风霜,将自然的造化与人文的情思熔铸成不朽的文化符号。当我们仰望秋日里那株金灿灿的古银杏时,仿佛能听到历代诗人穿越时空的咏叹,感受到那份亘古不变的生命力与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鲁迅先生曾盛赞:“(银杏)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 这无疑是对银杏在中国文化中崇高地位最精辟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