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花:攀援而上的文化印记——诗词与园林中的矛盾与高洁
在中国文化的长卷中,凌霄花以其独特的姿态,缠绕着古人的思绪,在诗词歌赋的吟咏与园林山水的构筑中,留下了一抹既矛盾又深刻的印记。它既是攀援附势的象征,又寄托着凌云高远的志向;它既被赋予世俗的批判,又在园林景致中成为生命力的颂歌。
一、诗词中的凌霄:依附与高远的矛盾意象
依附与借势的隐喻:
- 白居易《咏凌霄花》: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批判之作。白居易以凌霄花为喻,尖锐地指出其看似高大繁盛,实则完全依赖他物(大树),一旦失去依靠(树倒),便迅速凋零、不堪一击,以此警示世人立身需自强,不可做攀附他人的“柔弱苗”。
- 清·李渔《笠翁别集》: “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际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 李渔的评语点出了凌霄花因其高不可攀的姿态(“天际真人”)而令人心生敬意,但也因其依赖他物(“不能招致”)而带着一丝无奈甚至“可恨”。
凌云之志与高洁精神的象征:
- 宋·贾昌朝《咏凌霄花》: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此诗视角与前不同。诗人看到了凌霄花“披云”、“凌云”的向上姿态和“向日”的赤诚之心,肯定了其依托青松(象征贤德或坚实基础)而奋力向上、追求高远(“平地起千寻”)的积极精神。这里的“依附”被赋予了寻求良伴、共同成长的正向意义。
- 宋·范成大《寿栎堂前小山峰凌霄花盛开》: “天风摇曳宝花垂,花下仙人住翠微。一夜新枝香焙暖,旋薰金缕绿罗衣。” 此诗描绘凌霄花盛开如“宝花垂”,在风中摇曳生姿,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花下仙人”),充满了对其美丽姿态的赞美,弱化了依附性,突出了其高洁、脱俗的意象。
- 清·汪懋麟《凌霄花》: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此诗既承认凌霄花需要“依他树发”的事实(“根源与地平”),更着重赞美其不屈不挠、敢于“强攀红日”、与烈日争辉的勇气和生命力。
二、传统园林中的凌霄:柔韧生机与画意点睛
在造园家的眼中,凌霄花的实用美学价值和象征意义得到了更直观、更富生命力的展现:
柔韧的垂直绿化大师:
- 覆盖墙面,柔化边界: 凌霄花强大的攀援能力使其成为美化高墙、山石、挡土墙的理想选择。其羽状复叶层层叠叠,形成浓密的绿色帷幕,有效软化生硬的建筑线条,增添自然野趣。
- 装点亭廊,构筑绿廊: 缠绕于亭台、廊架、花架之上,凌霄花能迅速形成浓荫匝地的绿色长廊或花顶凉亭。夏日,浓密的枝叶遮阳避暑;花期(主要在夏季),橙红色的花朵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蔚为壮观。
- 攀附古树,共生奇景: 在园林中,常可见凌霄花依附着古树(如松、柏、银杏)生长。虬曲的枝干与苍劲的古树形成刚柔并济的对比,橙红的花朵点缀于苍翠或金黄的树冠间,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生命张力的独特景观(如苏州拙政园等处可见)。
盛夏的视觉焦点与生命颂歌:
- 凌霄花的花期主要在炎热的夏季(6-9月),此时许多春花已谢,夏花未盛或不够醒目。凌霄花以其鲜艳夺目的橙红色(或深红、金黄)漏斗状花朵,成簇成串地绽放于高处,如同绿幕上点燃的火焰,为夏日的园林带来最热烈、最醒目的色彩,成为当之无愧的视觉焦点。
- 其旺盛的生命力、不畏酷暑、奋力向上攀援绽放的姿态,本身就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在园林空间中,它象征着蓬勃的生机、向上的活力与不屈的韧性。
画意空间的点睛之笔:
- “披云”、“凌霄”的意境营造: 古人造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凌霄花的名字本身就充满诗意(“凌霄”)。当它从高墙、假山顶端、或古树之巅垂挂下花枝时,非常自然地营造出“披云”、“凌霄”的意境,仿佛连接着人间与天际,赋予园林空间以高远、飘逸的遐想。
- 点景与框景: 一丛盛开的凌霄花,可以成为粉墙前绝佳的点景小品(如留园“华步小筑”庭院墙角的凌霄)。从漏窗、门洞中望去,探出的凌霄花枝则成为生动的框景素材,增添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三、矛盾的统一:文化印记的深度
凌霄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看似矛盾(依附借势 vs. 凌云高洁),实则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和借物抒怀的丰富性。
- 道德评判的载体: 在文人咏怀诗中,它常常被用作批判那些缺乏独立人格、依赖他人权势者的绝佳隐喻(白居易诗为代表)。
- 志向与精神的寄托: 同时,它那不畏艰难、努力向上、追求高远目标的形象,又被用来象征和赞美积极进取、志存高远的精神(贾昌朝、汪懋麟诗)。
- 自然之美的礼赞: 在纯粹审美的层面(如范成大诗、李渔评语及园林应用),人们更侧重于欣赏其花朵的艳丽、姿态的优美、生命力的顽强,以及为园林带来的独特景观价值。
结语
凌霄花,这株柔韧的攀援者,在千年文化的浸润下,早已超越了其植物学的定义。它在诗词的褒贬之间,折射出世人对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在园林的粉墙黛瓦、古木山石之上,它又以其灼灼其华与勃勃生机,书写着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与对向上力量的颂扬。这份矛盾而统一的印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察自然、体悟人生、寄托情怀的独特魅力所在。当我们仰望园林中那一抹奋力攀向蓝天的橙红,或是低吟古人留下的诗句,凌霄花那交织着依附与高洁、柔韧与刚强的文化身影,便跨越时空,清晰地印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