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落花生)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分布深受地理环境影响。以下是详细情况:
一、全球花生分布概况
花生主要种植在热带、亚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主要产区集中在:
亚洲 (全球最大产区):
- 印度: 全球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40%。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安得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拉贾斯坦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花生主要用于榨油。
- 中国: 全球第二大花生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17%。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
- 华北平原: 河南、山东、河北是核心产区,黄淮海平原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
-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也有一定种植。
- 长江流域: 湖北、四川、江苏、安徽等地。
- 华南地区: 广东、广西等省区。中国花生用途多样,包括食用、榨油和食品加工。
-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国有相当规模的种植。
非洲 (重要产区,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 尼日利亚: 非洲最大、全球前列的花生生产国,产量增长迅速。萨赫勒地带和几内亚草原区是主产区。
- 苏丹: 传统重要产区,主要在中部平原。
- 塞内加尔: 花生是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花生盆地。
- 其他: 坦桑尼亚、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乍得、喀麦隆、加纳、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等国均有种植。非洲花生是重要的蛋白质和油脂来源,也用于出口。
美洲:
- 北美:
- 美国: 全球第三大花生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10%。主产区集中在东南部的“花生带”:佐治亚州(最大产区)、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得克萨斯州、弗吉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和俄克拉荷马州。主要用于食用(花生酱、零食)。
- 南美:
- 阿根廷: 南美最大花生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尤其食用花生),主产区在科尔多瓦省。
- 巴西: 圣保罗州等东南部地区有一定种植。
- 其他: 巴拉圭、玻利维亚等也有种植。
其他地区:
- 大洋洲: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有少量商业种植。
- 欧洲: 地中海沿岸国家(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有零星种植,规模很小。
二、地理环境对花生种植的影响
花生对生长环境有特定要求,主要地理环境因素包括:
温度:
- 关键影响: 花生是喜温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
- 适宜范围: 整个生长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发芽最低温度约12-15°C,最适25-30°C。生育期最适日平均气温25-30°C。低于20°C或高于35°C对开花、下针和荚果发育不利。
- 霜冻: 花生极不耐霜冻。生长期(尤其是播种和收获期)必须完全避开霜冻期。这决定了其种植纬度上限(通常在40°N和40°S以内)和海拔上限(通常低于1500米)。
降水与水分:
- 关键影响: 水分对产量影响极大,尤其在关键生育期。
- 总需求: 整个生育期需水约500-600mm(取决于品种和气候)。
- 关键需水期: 开花期和下针期是需水临界期,缺水会导致大量落花、针无法入土,严重减产。结荚期需充足水分保证荚果膨大。
- 耐旱性: 花生根系发达,叶片有休眠机制,具有一定耐旱能力,尤其在苗期和荚果成熟期。但过度干旱仍会显著减产。
- 怕涝渍: 花生非常怕涝。土壤积水或湿度过高(尤其在结荚成熟期)会导致:
- 烂果、发芽。
- 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剧增(高温高湿是主要诱因)。
- 根系窒息,植株死亡。
- 收获期要求: 收获期和晾晒期需要晴朗干燥的天气,利于荚果干燥,减少霉变和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这是许多产区(如印度、美国东南部、中国华北)选择在雨季结束后收获的重要原因。
光照:
- 关键影响: 花生是短日照作物,但多数栽培品种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
- 需求: 整个生育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徒长、开花减少、荚果发育不良。较高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油分积累。
土壤:
- 关键影响: 土壤质地、结构、肥力和排水性直接影响根系生长、下针、结荚和收获。
- 理想土壤: 疏松、排水良好、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或轻壤土是最理想的。
- 疏松沙性: 有利于根系伸展、根瘤菌固氮、果针下扎入土、荚果发育膨大以及机械化收获(减少落果损失)。
- 避免土壤:
- 粘重板结土壤: 阻碍根系生长、果针难入土、荚果发育畸形、收获困难且损失大。
- 排水不良的土壤: 极易引发涝害和病害。
- 过酸或过碱土壤: 花生适宜pH范围在5.5-7.0(微酸至中性)。过酸(pH<5.0)需施石灰改良;盐碱土不利于生长。
- 肥力要求: 花生有根瘤菌固氮,对氮肥需求相对较少,但对磷、钾、钙需求较高,尤其钙对荚果发育至关重要(缺钙易导致空秕果和烂果)。硼、钼等微量元素也很重要。
地形:
- 关键影响: 影响排水、温度(海拔)、光照(坡向)和机械化操作。
- 理想地形: 平坦或缓坡地最适宜,利于排水、保水、耕作和收获。
- 避免地形: 陡坡地易水土流失;低洼地易积水成涝。
轮作:
- 关键影响: 虽然不是直接的地理环境因素,但在地理空间上对种植安排至关重要。
- 必要性: 花生忌连作。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如青枯病、根结线虫、白绢病等)和杂草危害加剧,严重减产。
- 轮作模式: 常与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水稻)、薯类(甘薯)或其他非豆科作物轮作(2-3年或更长时间轮换一次)。
总结
全球花生生产高度集中在亚洲(印度、中国)、非洲(尼日利亚等)和美洲(美国、阿根廷)的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暖温带地区。温暖的气候(无霜期长)、充足但不泛滥的水分(尤其在开花下针期)、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以及收获期的晴朗干燥天气,是决定花生能否成功种植并获得高产优质的关键地理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花生在全球的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