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地层学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核心依据是地层叠压律(Law of Superposition)和打破关系(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通过分析遗址中的沉积序列(即不同时期形成的土层堆积序列),考古学家可以推断人类活动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以下是具体推断过程和依据:
核心原理
地层叠压律
“下层早于上层” 是基本法则。自然沉积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土层,按时间顺序自下而上堆积。底层是最早的遗存,顶层是最晚的。
打破关系
若后期人类活动(如挖坑、建房)破坏了早期地层,形成“打破”现象,则被打破的地层一定早于破坏它的活动。
包含物断代
地层中埋藏的人工遗物(陶器、石器、金属器)或自然遗物(动植物遗骸、碳屑)是直接断代依据。
推断人类活动年代的关键步骤
1. 识别地层单元与界面
- 自然沉积层:洪水、风沙形成的均质土层,通常无人类遗物。
- 文化层:含人类活动遗迹(灰烬、陶片、工具)的土层,代表特定时期的人类居住或活动。
- 关键界面:
- 活动面(Occupation Surface):人类直接活动的硬土面或踩踏层。
- 侵蚀面/不整合面:指示地层缺失或环境剧变(如洪水冲刷)。
2. 建立地层序列(剖面分析)
- 绘制地层剖面图,标注各层厚度、颜色、质地、包含物。
- 示例序列(自下而上):
- 层①:河沙沉积(无遗物)→ 自然层
- 层②:黑灰色土含炭屑、打制石器→ 旧石器文化层
- 层③:黄褐色夯土、房基→ 新石器房屋遗迹
- 层④:灰坑打破层③,含青铜器→ 青铜时代活动
3. 利用“打破关系”确定相对年代
- 案例:
- 一个灰坑(H1)向下挖穿了层②和层③,则H1的形成时间晚于层③。
- 层④叠压在H1填土之上,说明层④晚于H1。
4. 包含物类型学辅助断代
- 陶器/石器风格:不同时期器物形制、纹饰有演变规律(如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
- 货币/铭文:有文字的遗物(如铜钱、碑刻)可直接提供绝对年代。
5. 绝对年代测定技术
对地层中的有机样本进行科学测年:
- 碳十四测年(¹⁴C):测定炭屑、骨骼的年代(误差±数十年)。
- 光释光测年(OSL):确定沉积层最后暴露于阳光的时间。
- 树木年轮(Dendrochronology):精确到年的木材断代。
典型案例解析
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地层推断
下层:含简单陶器、石斧→
新石器晚期(约前2000年)。
中层:宫殿基址、青铜爵→
夏文化层(结合碳十四测年前1750–前1500年)。
上层:商式陶鬲、甲骨→
早商文化层(被中层宫殿基址打破,故晚于夏层)。
关键证据:商文化层直接叠压在夏文化宫殿基址上,且商代灰坑打破夏代地层,证实夏商更替。
地层学的局限性
扰乱层(Disturbance):
后期活动(如盗洞、翻耕)使早期遗物混入晚期地层。
对策:分析遗物组合是否矛盾(如铁器出现在石器层)。
地层缺失:
侵蚀或人类清理导致某时期地层消失。
对策:结合周边遗址对比或环境考古(如花粉分析重建植被变迁)。
总结:地层学推断年代的逻辑链
地层序列 → 相对早晚(叠压律/打破关系) → 文化层包含物类型 → 对比已知文化编年
↓
科学测年(¹⁴C/OSL等) → 校准绝对年代
通过系统分析沉积序列的物理属性、包含物组合及地层间相互关系,考古学家能构建遗址的时间框架,还原人类活动的历史脉络。地层学如同“地下的史书”,每一层都是被封印的篇章,等待被科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