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综合防控策略中,将物理阻隔与生物防治结合起来,是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且能有效控制蝗灾的科学管理方法。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利用物理屏障限制蝗虫迁移扩散,同时利用生物天敌或制剂压制其种群数量,并辅以科学的监测与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策略框架:
核心理念: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IPM -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目标:
- 减少蝗虫种群密度至经济/生态危害水平以下。
- 最小化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 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蝗虫管理。
- 保护农业生产和草原/植被资源。
关键组成部分:
-
A. 物理阻隔 (Physical Barriers):
- 目的: 阻止蝗蝻(若虫)迁移扩散,限制其取食范围,为生物防治争取时间和空间。
- 主要方法:
- 隔离沟/阻隔带:
- 在蝗虫孳生地(如滩涂、荒地)与农田/牧场之间挖掘深沟(通常深0.5-1米,宽0.5-1米,沟壁垂直光滑)。
- 沟内可撒施持久性低毒农药(作为最后手段)或生石灰粉(物理阻隔兼有一定杀灭作用)。
- 定期维护,清除沟内杂草、塌方,保持沟壁光滑。
- 物理屏障网:
- 在特定区域(如保护价值高的农田、苗圃、经济林)周围架设高密度防虫网(网目小于蝗蝻体型)。
- 适用于小面积、高价值区域的保护。
- 植被屏障/缓冲带:
- 在蝗虫孳生地边缘或农田周围种植蝗虫不喜食的、具有物理阻隔作用的密生植物(如高大茂密的牧草、灌木篱墙)。
- 增加迁移难度,同时为天敌提供栖息地。
- 人工捕打/机械扑杀:
- 在蝗蝻群集未扩散前,组织人力或使用专用器械(如吸虫机、碾压机)进行扑杀。效率较低,适用于小范围或辅助措施。
-
B. 生物防治 (Biological Control):
- 目的: 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因子(天敌、病原微生物)或人工释放/增强的天敌,持续、长效地抑制蝗虫种群增长。
- 主要方法:
- 保护与利用本地天敌:
- 鸟类: 粉红椋鸟、燕鸻、戴胜、百灵等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建立人工鸟巢(椋鸟巢、招引杆)、保护栖息地、避免在鸟类活跃期使用广谱杀虫剂。
- 昆虫天敌:
- 捕食性: 步甲、虎甲、螳螂、蚂蚁(部分种类)、食虫虻、猎蝽等。
- 寄生性: 寄生蜂(如蝗卵蜂、麻蝇)、寄生蝇(如头蝇)等。
- 蜘蛛类: 狼蛛、蟹蛛等。
- 两栖爬行类: 蛙类、蜥蜴等。
- 保护策略: 减少广谱杀虫剂使用,保留田埂、林带、湿地等天敌栖息地,种植蜜源植物吸引寄生蜂。
- 微生物农药:
- 绿僵菌: 最常用的真菌杀虫剂(如金龟子绿僵菌蝗变种)。孢子接触蝗虫体壁后萌发侵入,致死。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持效期较长(尤其土壤中)。适用于蝗蝻群集地和孳生地处理。
- 微孢子虫: (如蝗虫微孢子虫)。通过取食进入蝗虫体内,在脂肪体等组织内增殖,降低蝗虫活力、繁殖力和寿命。可通过感染蝗虫尸体或人工撒布传播,具有“害虫流行病”效应。
- 昆虫病毒: (如蝗虫痘病毒)。特异性强,效果显著,但生产成本高,应用较少。
- 苏云金芽孢杆菌: 对鳞翅目幼虫高效,对直翅目(蝗虫)效果有限,一般不作为蝗虫防治主力。
- 信息素干扰: 研究利用蝗虫聚集信息素或其类似物干扰蝗虫聚集行为,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
-
C. 监测预警与科学决策 (Monitoring & Decision Support):
- 目的: 精准掌握蝗情动态,为采取何种防控措施(何时、何地、何种组合)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行动。
- 关键环节:
- 地面调查: 专业人员定期在历史发生区和潜在孳生地调查卵块密度、蝗蝻/成虫密度、龄期、分布范围。
-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影像(如NDVI植被指数变化)监测植被状况,辅助识别潜在蝗虫孳生地。
- 无人机巡查: 快速、高效地监测大面积或难以到达区域的蝗情,获取高清影像。
- 气象数据: 分析温度、湿度、降雨等对蝗虫发育、迁飞的影响。
- 信息平台: 建立蝗虫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整合数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 防治指标: 制定基于经济/生态阈值的防治指标(如蝗蝻密度/头每平方米),达到指标才启动相应防控措施。
-
D. 生态调控 (Habitat Management):
- 目的: 改造环境,降低蝗虫孳生地的适宜性。
- 主要方法:
- 改造孳生地: 在滩涂、荒地等蝗虫喜产卵区,通过垦殖种植、水利工程、适度放牧等方式改变植被结构和土壤条件,使其不适于蝗虫产卵和孵化。
- 合理轮作与间作: 破坏蝗虫食物链连续性。
- 调整种植结构: 在蝗灾易发区减少大面积单一种植,增加蝗虫不喜食作物比例。
- 适度放牧: 在草原区,科学控制载畜量,避免过度放牧或完全禁牧(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利于蝗虫产卵,完全禁牧导致植被过高过密也利于蝗虫隐蔽)。
物理阻隔与生物防治的结合策略:
- 空间结合:
- 在蝗虫孳生地核心区,优先使用生物防治(如喷施绿僵菌、撒播微孢子虫饵剂),从源头压低种群基数。
- 在孳生地边缘和扩散通道上,设置物理阻隔带(隔离沟、植被屏障),阻止孵化后的蝗蝻群向外迁移扩散。
- 在高价值保护目标外围(如核心农田、经济林),可设置物理屏障网作为最后防线,同时其周边区域可加强保护天敌的生态措施。
- 时间结合:
- 早期 (卵期/低龄蝻期): 重点进行监测预警和生物防治准备(如培养绿僵菌制剂、准备微孢子虫饵剂)。在蝗蝻开始聚集时,及时在孳生地核心区应用绿僵菌或微孢子虫。
- 中期 (蝗蝻群集迁移期): 在扩散路径上迅速设置或维护物理阻隔带(隔离沟),阻挡蝗蝻群。在阻隔带内侧或蝗群聚集处,可补充喷洒绿僵菌或使用人工/机械扑杀。
- 后期 (成虫期/迁飞期): 物理阻隔对迁飞成虫效果有限。主要依靠监测预警跟踪迁飞动态,在迁入地重点依靠天敌保护和必要时(达到防治指标)的精准化防(低毒、选择性农药)。同时做好生态调控工作,为来年减少孳生打基础。
- 协同增效:
- 物理阻隔限制了蝗虫的活动范围,使得生物防治制剂(绿僵菌、微孢子虫)能更集中、更有效地作用于目标蝗群,提高防治效率。
- 生物防治持续压低蝗虫种群,减少了需要物理阻隔拦截的蝗虫数量,降低了阻隔设施的压力和维护成本。
- 保护天敌的生态措施贯穿始终,为物理阻隔区和生物防治区提供持续的“自然防控力量”。
管理要点:
-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 农业、林业草原、水利、气象、环保等部门需密切配合。
- 社区参与: 培训农民和牧民参与监测、报告蝗情、维护阻隔设施、保护天敌。
-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爆发的迁飞性蝗灾,仍需储备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和施药能力作为应急手段。
- 科研支撑: 持续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制剂和物理阻隔技术,优化监测预警模型。
- 资金保障: 确保监测、设施建设维护、生物制剂采购、人员培训等所需资金。
- 宣传培训: 提高公众和从业者对综合防控策略的认识和接受度。
总结:
物理阻隔与生物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是应对蝗虫威胁、实现绿色植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它通过“围”(物理阻隔限制扩散)、“治”(生物防治压低基数)、“防”(监测预警精准决策)、“调”(生态调控减少孳生) 的多维协同,构建起一道立体的防控网络。其成功实施依赖于持续、精准的监测预警、因地制宜的措施组合、有效的资源投入和广泛的社会参与。这种策略不仅能有效控制蝗灾,更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和生态安全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