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顺德区中国丧葬服务网
详情描述
南天竹的历史栽培记录:古今园艺中对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我们来梳理一下南天竹的历史栽培记录及其在古今园艺中的应用知识。

南天竹简介

  • 学名: Nandina domestica
  • 科属: 小檗科 南天竹属 (曾归类于小檗属)
  • 原产地: 中国中东部、南部及日本。
  • 特性: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茎干丛生,少分枝。羽状复叶细密,形态优雅。春季新叶常带红铜色,夏季开白色圆锥花序小花,秋季叶片变红(尤其在寒冷地区或阳光下),冬季结持久不落的鲜红色浆果簇。适应性强,耐阴、耐旱、耐一定瘠薄,病虫害少。

一、历史栽培记录

中国起源与早期应用:

  • 悠久历史: 南天竹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中国传统名花和药用植物之一。
  • 古籍记载:
    • 虽然“南天竹”这个名字在早期文献中可能不直接出现(因其形态似竹,常与竹子并称或混记),但对其植物形态和药用价值的描述可追溯甚远。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是重要的早期明确记载。书中将其归入木部,称为“南烛”(需注意与杜鹃花科的“南烛”区分),描述其形态特征(茎有节、似竹,叶似批把),并记载其药用价值(子、枝叶可入药,强筋骨、益气力、固精等)。这证明了至少在明代,南天竹已被广泛认识和应用。
    • 清代陈淏子《花镜》 是重要的园艺著作,其中对南天竹有更详细的园艺描述:“南天竹,又名蓝田竹。……其子成簇,至冬色红如丹砂,雪中视之,尤觉可爱。” 明确记载了其观赏价值,尤其是冬季红果的特色。
  • 古典园林应用: 南天竹是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其姿态清雅、四季可观(尤其冬果),耐阴性强,常被用于:
    • 假山、石峰旁的点缀: 红果绿叶与灰白山石形成鲜明对比,增添生气。
    • 粉墙前的丛植: 其形态在素色背景衬托下更显优美。
    • 庭院角落、路径旁: 作为耐阴的下层灌木。
    • 与松、竹、梅、兰花等搭配: 营造文人雅趣和“岁寒三友”的意境。其名字中的“竹”也体现了人们对其似竹风骨的欣赏。
  • 文人画与诗词: 南天竹的红果常出现在文人画中,象征喜庆、长寿、吉祥。诗词中也多有咏颂其冬日红果傲霜斗雪的景象。

日本引入与发展:

  • 引入时间: 南天竹很早就从中国传入日本,具体时间可能在平安时代(794-1185)或更早,随佛教、文化一同传入。
  • 文化寓意: 在日语中称为“南天”(なんてん/Nanten),因其发音与“难转”(難転)相同,寓意“转危为安”、“消灾解难”,成为重要的吉祥植物
  • 园艺应用:
    • 庭园种植: 广泛应用于寺庙、神社、茶庭和私家园林中,常种植于入口、石灯笼旁、洗手钵边或作为绿篱。
    • 新年装饰: 南天竹的枝叶和红果是日本新年门松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吉祥和驱邪。
    • 盆栽与盆景: 日本园艺家对南天竹进行了大量的品种选育,培育出许多矮生、叶片细密、叶色变化丰富(如金黄、青铜色)或果实更大的品种,使其成为优秀的盆栽和盆景材料。江户时代(1603-1868)是其园艺品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 药用: 同中国一样,其根、茎、叶、果也在传统医药中应用。

西方引入与传播:

  • 引入时间: 南天竹大约在19世纪初(1804年左右)被引入欧洲。公认是由著名的植物猎人、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威廉·克尔从中国广州引入英国,最初种植在邱园(Kew Gardens)。
  • 传播与流行: 由于其独特的观赏特性(四季皆景,尤其是冬季红果)和较强的适应性(在温暖地区表现良好),很快在欧洲(尤其是气候温和的英国、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和北美(美国南部、西海岸)的园林中流行开来,被称为“Heavenly Bamboo”或“Sacred Bamboo”(虽不是竹,但形容其姿态)。
  • 现代育种: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育种家,致力于培育更紧凑、色彩更鲜艳(如深红秋叶)、更耐寒(如‘Firepower’)、甚至不育(不结果,避免入侵性)的新品种,极大地扩展了其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范围。

二、古今园艺中的应用知识

南天竹在园艺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卓越的观赏性、良好的适应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观赏价值 (核心应用):

  • 四季景观:
    • 春: 嫩叶常呈红铜色或粉红色,充满生机。
    • 夏: 细碎精致的白色圆锥花序盛开,清新淡雅。
    • 秋: 叶片在低温或充足阳光下逐渐变为鲜艳的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品种差异大),是重要的秋色叶树种。
    • 冬: 最显著特色! 累累的鲜红色浆果簇持久挂在枝头(可延续到次年春天),在萧瑟的冬季极为耀眼夺目,是重要的冬季观果植物。常绿的叶片(在温暖地区)也提供绿意。
  • 姿态优雅: 茎干直立丛生,枝叶疏密有致,形态似竹非竹,清雅秀丽。
  • 叶、果色彩对比: 深绿色的羽状复叶与鲜红的果实形成强烈而经典的色彩对比。

园艺应用场景:

  • 基础种植与绿篱: 耐修剪,可作中低矮绿篱或基础种植(建筑物边缘),尤其在背阴处。
  • 林缘与林下种植: 极耐阴,是优良的耐阴观果灌木,可种植于乔木下层,丰富林下景观,尤其在冬季上层落叶后,其红果更显突出。
  • 庭院焦点与点缀: 单株或丛植于庭院入口、转角、窗前、平台旁,作为视觉焦点,尤其在秋冬季节。
  • 岩石园与假山配置: 古典与现代园林中,常与山石搭配,其姿态和色彩能软化硬质景观。
  • 花境与混合种植: 在现代花境中,作为中后景的骨架植物,其秋色叶和冬果能提供持久的季相变化。可与常绿植物、观赏草、冬季开花的植物(如茶梅、结香)搭配。
  • 盆栽与盆景: 矮生品种尤其适合盆栽,用于阳台、露台、室内光线明亮处(需通风)。在日本,更是重要的盆景素材。
  • 切枝应用: 带果的枝条是极受欢迎的冬季切花材料,用于插花(尤其是日式花道)、花环、花束和节日装饰(如圣诞节、新年),象征喜庆吉祥。其枝叶也常用于插花配叶。
  • 生态价值: 花朵吸引蜜蜂等昆虫,成熟的浆果是许多鸟类(如知更鸟、嘲鸫)在冬季的重要食物来源(注意:果实对人类和宠物有毒,但对鸟类无害)。

文化象征与应用:

  • 中国: 象征吉祥、长寿、好运(红果寓意喜庆)。在古典园林中体现文人雅士的品格追求(似竹的骨感)。
  • 日本: “南天”谐音“难转”,是强大的辟邪、消灾、招福的吉祥植物。广泛应用于新年装饰、寺庙神社种植、庭院“植栽祈福”。
  • 西方: 主要欣赏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尤其是冬季的红色果实,常与圣诞节等冬季节日氛围相关联。其英文名“Heavenly Bamboo”也带有一定的东方神秘色彩。

栽培要点:

  • 光照: 喜半阴,耐阴性强。充足阳光下秋叶更红艳,果实更繁茂;但夏季强光直射可能导致叶片灼伤(尤其新叶),在炎热地区宜植于半阴处。
  • 土壤: 适应性强,喜肥沃、湿润但排水良好的土壤,耐一定瘠薄。忌长期积水。
  • 水分: 耐旱性中等,生长季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为宜。新栽或干旱期需适当浇水。成熟植株较耐旱。
  • 耐寒性: 一般耐寒区为USDA 6-9区(-23°C 至 -1°C)。在寒冷地区(6区及以北),冬季可能出现落叶,需选择避风向阳处种植,或选用更耐寒的品种(如‘Firepower’)。寒冷地区冬季红果可能因冻害或鸟类啄食而减少。
  • 修剪: 主要修剪目的是更新复壮、控制株型和促进通风。可在早春萌芽前进行:
    • 去除老化、细弱、枯死或过密的茎干(从基部剪除)。
    • 短截过长的枝条以控制高度。
    • 花后若不需观果,可剪除残花。
  • 病虫害: 相对较少。偶有介壳虫、红蜘蛛(干燥环境下)或炭疽病(通风不良潮湿时)。注意通风和早期防治。

总结:

南天竹是一种融合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卓越现代园艺价值的独特灌木。它起源于东亚(中国、日本),在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吉祥、长寿、辟邪等文化寓意。其最大的园艺魅力在于四季皆景,尤其是冬季持久亮丽的鲜红果实,使其成为寒冷季节里不可多得的明星植物。同时,它耐阴、适应性强、形态优雅的特点,使其在古今中外的园林中广泛应用于基础种植、林下绿化、庭院点缀、盆栽盆景以及切花装饰。现代育种更丰富了其品种多样性,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无论是追求古典意境还是现代园艺效果,南天竹都是一个极具魅力和实用价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