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宜宾市中国丧葬服务网
详情描述
农田蝗虫危害如何科学监测?生态防治技巧与预警方法解析

一、 科学监测技术:从地面到天空的多维度感知

蝗虫监测的核心在于早期发现、准确评估,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现代技术极大提升了监测效率和精度:

传统人工调查(基础但重要):

  • 路线踏查: 在蝗虫常发区、栖息地(如荒地、河滩、田埂)按固定路线行走,观察成虫活动、产卵痕迹、若虫密度。
  • 样方取样: 在代表性区域设置固定样方(如1m x 1m),定期计数样方内的蝗虫(成虫、若虫)数量或卵块数量。适用于若虫期和低密度成虫监测。
  • 目测估计: 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农民在田间行走时,目测单位面积(如每平方米)的蝗虫数量范围。
  • 优点: 直接、成本低、无需复杂设备,可获取直观信息(如虫态、危害状)。
  • 缺点: 耗时耗力、覆盖面有限、主观性强、在高密度或大面积区域效率低。

遥感监测(宏观尺度):

  • 卫星遥感:
    • 植被指数: 利用卫星(如Landsat, Sentinel-2)获取NDVI等植被指数,监测蝗虫栖息地(如荒地、草场)的植被覆盖度和生长状况,预测适宜蝗虫孳生的环境。
    • 土壤湿度/地表温度: 监测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预测蝗虫卵的孵化期和若虫发育进度。
    • 优点: 覆盖范围广(区域/国家尺度)、周期性强、可获取历史数据。
    • 缺点: 空间分辨率有限(通常>10米),难以直接识别蝗虫个体或小规模爆发,易受云层干扰。
  • 无人机遥感:
    • 高分辨率影像: 搭载可见光或多光谱相机,获取厘米级分辨率的农田影像,清晰识别蝗虫聚集、危害状(叶片啃食痕迹)。
    • 热红外成像: 利用蝗虫集群活动产生的微小热量异常进行探测(尤其在早晚)。
    • 优点: 灵活机动、分辨率高、可快速获取局部详查数据、成本相对较低。
    • 缺点: 单次飞行覆盖面积有限、受电池续航和天气(风、雨)影响、数据处理需要专业软件。

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微观/实时监测):

  • 田间环境传感器: 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田间温度、湿度、土壤湿度、光照等关键环境因子,输入模型预测蝗虫发育进度和活动高峰。
  • 声音监测: 蝗虫(特别是群居型)活动或鸣叫会产生特定声波。在田间设置声音传感器(麦克风阵列),结合AI算法识别蝗虫声音特征,判断其存在、密度甚至种类。
  • 图像识别陷阱:
    • 智能诱捕灯/粘板: 在诱捕装置上集成摄像头,定时拍摄捕获的昆虫图像。
    • 田间固定摄像头: 在关键位置设置摄像头,定时拍摄地面或植被。
    • 图像处理与AI: 利用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图像中的蝗虫种类、数量、虫态。
  • 优点: 可实现自动化、近实时监测、数据连续性强、减少人工依赖。
  • 缺点: 设备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稳定的网络和电力支持、AI模型需要大量标注数据训练和优化。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整合:

  • 移动App: 开发专用App,供农民、技术员在田间巡查时,方便地拍照上传、记录位置、填写虫情信息(种类、密度、虫态、危害程度),实现数据快速汇集。
  • 地理信息系统: 将各种来源的监测数据(人工、遥感、传感器、App)整合到GIS平台,进行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风险区划。
二、 生态防治技巧:利用自然力量,构建平衡系统

生态防治的核心在于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通过调节农田生态系统,增强其自然控害能力

生物防治:

  • 天敌保护与利用:
    • 保护性天敌: 避免滥用广谱杀虫剂,保护鸟类(如燕、椋鸟)、蜘蛛、步甲、螳螂、寄生蜂、寄生蝇、蛙类等自然天敌。在田边设置生态岛(灌木丛、开花植物带)为天敌提供栖息地和替代食物源。
    • 人工释放/助增: 在蝗虫发生初期或特定区域,可人工释放或助增优势天敌,如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寄生蜂(如黑卵蜂)等。大规模应用需考虑成本和技术成熟度。
  • 微生物制剂:
    • 绿僵菌/白僵菌: 真菌制剂,通过接触感染蝗虫致死。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持效期较长。适合在蝗虫若虫期低密度时喷洒于栖息地或农田边缘。
    • 蝗虫微孢子虫: 原生动物病原体,通过取食感染蝗虫,降低其繁殖力、活动力和寿命,具有种群水平的控制效果和跨代传播能力。常与低剂量化学农药混合使用(增效)或单独用于早期防治。
    • 昆虫病毒: 如蝗虫痘病毒,特异性强,但生产和应用成本较高。

农业生态措施:

  • 合理轮作与间套作: 打破蝗虫单一食物链,增加农田生境多样性,不利于其种群积累。例如,禾本科与豆科、深根与浅根作物轮作或间作。
  • 深耕与土地管理:
    • 秋耕冬灌: 秋季深耕将蝗卵翻至地表,冬季灌水冻死或淹死越冬卵,显著降低翌年虫源基数。这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
    • 清理滋生地: 清除田边、地埂、沟渠、荒滩的杂草(特别是禾本科杂草),减少蝗虫产卵和早期取食场所。
  • 调整播种期: 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开蝗虫危害盛期进行播种或移栽。
  • 优化灌溉与施肥: 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田边湿生杂草丛生(蝗虫滋生地)。平衡施肥,避免作物贪青徒长,降低对蝗虫的吸引力。

物理与植物源防治:

  • 物理阻隔/驱避: 在苗圃或高价值作物小面积区域,可使用防虫网。探索利用蝗虫不喜的特定颜色(如黄色粘板诱捕,但效果有限)或光波进行驱避(研究阶段)。
  • 植物源农药: 使用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等植物提取物,对低龄若虫有一定触杀或拒食作用,对环境友好,但速效性和持效性不如化学农药,成本也较高。
三、 预警方法解析:数据驱动,关口前移

预警的目标是在蝗灾爆发前,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预警系统的核心要素:

  • 数据整合: 汇集多源监测数据(环境、虫情、遥感)、历史虫情数据、气象预报数据、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数据等。
  • 预测模型:
    • 经验统计模型: 基于历史数据,建立虫情与关键因子(如前期虫口基数、温湿度、降雨)的回归关系。
    • 机理模型: 基于蝗虫生物学(发育、繁殖、扩散)与环境关系的数学模型,模拟种群动态。如FAO开发的Schistocerca预警管理系统。
    •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模型: 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从海量多源数据中挖掘复杂关系,提高预测精度。这是当前研究热点。
  • 风险区划与等级划分: 根据模型输出,划分不同风险等级区域(如无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响应阈值(如达到某密度/面积即触发响应)。

预警流程:

数据采集与传输: 通过监测网络(人工、传感器、遥感、App)持续收集数据。 数据处理与融合: 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校正、标准化,融合多源信息。 模型运行与预测: 输入处理后的数据到预测模型,计算未来一段时间(如7天、15天、1个月)蝗虫的发生概率、密度、扩散范围等。 预警信息生成: 根据模型结果和预设阈值,生成预警信息(包括风险等级、重点区域、预测虫态、建议措施)。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多种渠道(短信、广播、电视、专用App、政府网站、社交媒体、基层农技员通知)快速、精准地传递给决策者、农技人员和农民。 响应与反馈: 接收者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行动(如加强监测、准备物资、实施早期防治)。同时,将响应情况和后续监测结果反馈回系统,用于验证预警准确性和模型优化。

预警响应机制:

  • 分级响应: 根据预警等级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预案。
  • 早期干预: 在低龄若虫期、扩散前或低密度时,优先采用生态防治手段(如微生物制剂、天敌释放、农业措施)进行干预,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影响小。
  • 应急储备: 在风险区提前储备必要的防治物资(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施药器械)。
  • 联防联控: 对于迁飞性蝗虫(如东亚飞蝗),需要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共享信息,统一行动。
关键要点总结
  • 监测是基础: 必须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网络,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实现早期、准确、高效的虫情获取。
  • 生态防治是核心方向: 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农业生态措施等手段,构建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增强其自身抵抗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化学农药应作为应急手段,在生态防治无法控制高密度爆发时,精准、科学、有限制地使用。
  • 预警是“关口前移”的关键: 基于多源数据和先进模型,实现蝗灾风险的早期预测和精准预警,为采取最经济有效的早期防治措施(尤其是生态防治)赢得宝贵时间。
  • 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 政府、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农民之间的信息畅通和协同行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迁飞性蝗虫的防控。

科学监测、生态防治与智能预警三位一体,是应对农田蝗虫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可持续之路。技术的进步(如AI、无人机、物联网)正不断为这一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但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农民参与始终是成功的关键。